我们在井验紧急避险系统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在事故发生后供矿工紧急避难逃生的设施,是国家目前着力推进的煤矿安全措施之一,被誉为“矿工生命的最后保障”。中煤平朔公司建设的紧急避险设施,被国务院领导同志誉为我国建设得最好的该项系统之一。8月25日下午,《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的中煤平朔公司井工一矿,体验了该避险设施的实际情况。

  一身连体的工作服,加上安全帽、毛巾、长筒防水靴以及别在腰带上的照明灯和自救器,构成了下井的必备装备,《经济参考报》记者就这样被武装起来。据工作人员介绍,自救器可以在紧急状况下维持矿工的氧气供给,为其自救逃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坐车下井之时,《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新鲜好奇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紧张和忐忑,因为之前从未下过矿井,此次参观地点位于地下300多米深处,心中不免有一丝顾虑甚至恐惧。当运输车逐渐加快速度以俯冲姿态驶向矿井深处时,记者本能抓紧了车门,手心沁出了些许汗水。

  当车速趋稳,《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出巷道内灯火通明,十分亮堂,完全不同于此前想象中的暗黑、狭窄,路面宽约4至5米,车辆行驶及转弯都十分方便,这慢慢消除了记者心中的一丝恐惧。在巷道里经过20分钟左右下坡路后,车停在了一个厚厚的舱门前。

  矿长李财介绍,这便是永久避难硐室的入口。《经济参考报》记者走入硐室,发现室内分为不一样区域,墙上挂着一排仪器,大约有七八个,上面写着检测甲烷、二氧化碳等字样。工作人员介绍,硐室第一部分叫作过渡室,过渡室入口处装有空气净化系统和喷淋装置,可去除有毒气体。

  穿过过渡室,便来到硐室的主体部分生存室。《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在这1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空间内,正中间是两排可容纳上百人的座椅,墙体一侧安装了各种设备。硐室的设计建造者、中煤综合利用公司总经理巴延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上述设备功能包括供氧、压风、通讯等,在避难硐室与外隔绝的情况下,降温和除湿是两大难题。针对降温难题,硐室内配套了涡流管制冷、化学制冷和二氧化碳制冷三种制冷方式,其中涡流管制冷技术效果最好。而墙体另一侧挂着一些除湿帘,能够充分吸收室内水分。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室内一角发现,有数根管道穿过硐室顶部,经询问,井工一矿在永久避难硐室内施工了直通地面的内径为200毫米钻孔,通过钻孔引入地面压风管、流食管、动力电缆、通讯电缆和监控光缆,在矿井各系统受到破坏时,能够直接有效提供生命保障。除上述直通地面的钻孔外,《经济参考报》记者还了解到,硐室内部系统与矿井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等五大系统连接,形成了避难硐室完整的生命保障系统。

  而在《经济参考报》记者到来之前的8月13日至8月15日,井工一矿的永久避难硐室载人试验圆满成功,共有100人参加了历时两天两夜48小时的避难模拟实验,这中间还包括井工一矿65名干部职员。巴延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这个硐室,是目前中国甚至世界上容量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紧急避难设施之一,包含了我国多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

  当《经济参考报》记者问及当时参加模拟实验的感受时,一名工友和记者说,经过多重技术保障和严密实验步骤安排,他在两天的时间里过得很平静,对硐室安全性能充满了信心。而对于掘进队技术管理人员申超来说,避难硐室的建成无疑对他和工友的生命安全形成了有力的保障。

  在井下时,《经济参考报》记者还了解到,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不仅有固定避难硐室,还有可移动救生舱。可移动救生舱就像一个铁屋子,将水、火以及有毒气体挡在外面,尽管舱内空间相对狭小,但里面的供氧、制冷等系统却很齐全,为周围工作的矿工提供了安全的避险场所。

  在救生舱的周围,《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出了巷道墙上带有锥形体的绳索。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是平朔公司在避险系统上的独创,目的是井下发生紧急状况只能用手触摸的情况下,沿着定位锥指示的安全方向行走,让矿工在紧急状况下仍能找到逃生的方向。

  《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除上述钢制救生舱外,还有充气式救生舱,一样能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作为最后参观项目,《经济参考报》记者还在井下看到了过渡站。过渡站是在矿工逃生过程中更换自救器的地方,可以为人员逃离过程中的供氧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参观完过渡站,《经济参考报》记者坐车返回地面,在井下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体验为此行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此时下井的紧张和恐惧已经完全消除,巷道的宽敞和明亮替代了印象中的逼仄和阴暗,井工一矿现代化的安全避险设备更是让记者对煤矿安全生产充满了信心。

来源:爱游戏平台    发布时间:2024-07-04 01:51:57